春風化雨 關懷目睹
社安網主題 目睹兒少

春風化雨 關懷目睹 教師如何幫助校園中的目睹家暴兒少

學校承載了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多重責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境,不只是知識上的傳道授業,更是學生們人際、社交、情感和人格發展的舞台,對於目睹家暴兒少來說,學校相較於家裡更是相對安全與穩定,能夠讓他們暫時逃離家中的不和諧與暴力,並獲得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

校園中的老師們是最直接與孩子相處和親近的重要角色,當老師對於家庭暴力與目睹家暴兒少有多一分的了解及認識,及早的給予關懷和幫助,便有機會減少目睹家暴兒少的傷害,讓家庭暴力不再代代相傳。

在校時間是老師覺察、發現目睹家暴兒少的重要時機,可藉由課堂來教導跟暴力有關的知識,幫助孩子認知正確的價值觀與面對家庭暴力時的正確態度,並營造安全與包容的班級氣氛,讓他們有機會能敞開心房勇敢向老師求助。

老師亦可利用孩子之間的人際衝突進行引導,幫助目睹家暴兒少從實際經驗裡學習到「生氣」不該等同於「暴力」,「權力」也不會是帶來「傷害」,從而導正因家庭暴力的成長經驗而帶來的錯誤迷思。

目睹家暴兒少承受著心理與情感的創傷,旁人往往難以觸及和察覺他們內心的痛苦,目睹家暴會影響他們的行為、情緒、認知以及學校與日常生活的適應,教師們可以細心觀察學生們在校期間的表現,從中找到蛛絲馬跡。

   行為層面:分為內向性和外向性,過度釋放的外向性行為容易產生攻擊及反社會人格,像是不順己意就開始產生暴力的動作或言語。而過度壓抑的內向性行為則易有退縮與害怕的表現,像是過於早熟懂事及過度放大他人的情緒。

   情緒層面:容易有傷心、憤怒、害怕、焦慮、矛盾、無助、自我責備、覺得不被愛或不值得愛、否定自我、壓抑的情緒表現,甚至還會維護家庭秘密或合理化暴力。

   認知層面:包括一系列錯誤認知--認為暴力是普遍且正常的、暴力是處理衝突的有效方式、暴力是情緒的發洩方式、生氣就可使用暴力、任何人都可以用暴力對待弱勢的一方、性別角色概念扭曲、家是暴力發生的場所,或是「愛會伴隨著暴力」的錯誤觀念。

   學校適應:在學校方面會有注意力較不集中、容易出現失神和忘東忘西的狀況,課業或人際關係表現不佳、擔心受暴的家人而逃避上學,還有各種身心症狀,如:頭痛、胃痛、厭食、嗜睡等產生,因而影響學業表現。

雖然出現以上行為問題的兒少不一定都來自目睹家庭暴力,但是這些警訊仍是老師們應觀察與關心的重點,平日,老師也可以藉由聯絡本、電話聯繫或是休息時間多多表達對學生的關心與關懷,建立起彼此間的信任關係,當發現學生言行或情緒有所變化時,也可安排私下的會談,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通報或是提供轉介服務,讓孩子從更多的資源管道中得到保護。

想要協助家庭暴力目睹家暴兒少的成長,老師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孩子去理解:雖然家庭充滿破碎與傷痛,但他們仍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做快樂的自己。這些過程需要老師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與引導,讓目睹家暴兒少能夠走出陰霾,重現信心與肯定自己,找到家庭以外的生存意義及自我價值,近而實現他們的「復原力」。

同時,我們也該確保學校是一個安全、支持與穩定的環境,杜絕欺凌與暴力的行為,讓目睹家暴兒少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之下卸下心中的高牆,更加專注在自己的學習與成長。

我們希望孩子都能在愛、安全與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但孩子無法決定他們出生的家庭環境,儘管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的目睹家暴兒少,經歷了傷痛、害怕與無助,但透由學校與老師們的努力,也能讓目睹家暴兒少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被愛、被保護與尊重的經驗,所有的關懷、支持與引導,都將在目睹家暴兒少的心中種下正向的種子,開出充滿盼望的花朵。

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點我求助通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