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倖存者的故事與復原之路  公視主題之夜SHOW:九位家暴受害者的見證
社安網主題 家庭暴力

家暴倖存者的故事與復原之路 公視主題之夜SHOW:九位家暴受害者的見證

公共電視主題之夜SHOW《我們如何從有毒關係走出?9位遭家暴朋友的分享》,由主持人唐綺陽、與談人台南Josh、律師李晏榕、心理治療師蔡佩純、勵馨基金會、婦女連線,與線上公民共同參與討論家暴受害者在尋求幫助、面對質疑與困難時所經歷的心理掙扎,以及如何通過法律和心理支持找到出路;真實的受暴經驗,心路歷程與專家見解,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的理解受害者的處境。

 

怎麼定調家庭暴力?家暴議題是否因性別而有差異?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嗎?哪些暴力行為可以作為訴訟的證據呢?求救時遇到質疑與困難怎麼辦?當家暴發生時,受暴者可以怎麼做?他是因為愛我,才傷害我嗎?施暴者拒絕就醫,如何尋求協助?身為倖存者,如何找回自我價值?關於家暴議題常見的提問,在論壇中,律師和心理師詳盡的說明將為您釋疑。

 

甩開刻板印象,勇於求助的男性家暴受害者 

YouTuber「台南Josh」勇敢地分享了自己曾經被家暴困擾半年之久的經歷,這段關係中曾出現言語辱罵、精神控制、身體傷害等各種暴力,他卻因為伴侶以自殺威脅而感到束手無策,無法離開這段有毒的關係。

 

Josh的個案為例,家庭暴力不僅對女性造成威脅,男性亦有可能是受暴者,不同於女性,男性經常面對的是言語侮辱、心理恐嚇以及冷暴力等其它形式的暴力,然而,由於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受害者的困境往往被忽視、不被相信,有時甚至連受害者本人也難以察覺自己正身處於家暴之中。

 

兒少遭到家內性侵 數十年後才就醫走出陰霾 

仍是小學生的蕙蕙,不幸遭到了舅舅的性侵害,當時的她不完全明白這種行為的嚴重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才認識到這是性侵害,卻對不知情的母親產生了怨恨,認為母親是加害人,沒有盡到保護好她的責任,這份怨恨在蕙蕙心中積累了數十年,直至母親離世也未消減。

 

47歲那年,蕙蕙因為憂鬱症開始接受醫療和心理諮商,在專業的幫助下,她梳理了積累多年的感受,理解舅舅的性侵害並非是媽媽的過錯,從而才放下了對母親的怨恨。

 

蕙蕙童年時的創傷經驗,如影隨形的伴著她走過數十年的人生,然而,那些深層的傷痛並不會在成年後就自然痊癒,為了更加完善地保護被害人,免於再度受到加害人的騷擾或威脅,家庭暴力防治法已於112年增訂成年被害人保護措施,被害人若在未成年時遭受家暴或性侵,在成年後仍可以向戶政機關申請註記限制戶籍查閱,並且可向相關機關申請身心治療與諮商,以及進行社會和心理評估,透過全面的關懷和支持,幫助他們從兒時創傷走上復原之路,並促進其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

 

目睹兒阿慈尋求外界幫助受阻 如何保護家人安全

阿慈成長於家庭暴力的陰霾之中,父親長年對母親及姊姊施以暴力行為,然而,加害人父親卻對暴力行為缺乏病識感,拒絕尋求幫助,甚至以自殺威脅,造成家人龐大的身心壓力,阿慈該怎麼幫助自己及家人?

 

以阿慈的受暴情境來說,應通報並聲請保護令,不僅可以保護家人,透過加害人處遇計畫,在專業協助下幫助父親,包括精神疾病的評估,或相關的心理輔導及治療,以確保父親獲得適當的協助,同時保障阿慈和家人的安全。

 

此外,家庭暴力防治法於112年修法,針對保護令效力的變更與延長,增訂了避免法律空窗期的條文,亦即當保護令期間屆滿至法院裁定前,原保護令仍有效力,更有效保護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當加害人違反保護令靠近被害人,並且有足夠事實認定加害人有再犯的疑慮時,檢方可提出預防性羈押的聲請,或由法院裁定羈押,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可能的家暴行為,更加全面地保護被害人。

(更多家暴防治法修法內容,請參閱修法懶人包)

 

愛與暴力同時存在的通報困境

同樣身為目睹兒的無花果,面對的則是分離或受暴的兩難,在爸爸掐著媽媽的脖子時,她選擇打電話向親友求助,而不是113110,因為年幼的她擔心,公權力的介入將會迫使家人必須分開,所以即使「爸爸是我有生以來遇過最危險的人」,她在情感上仍避免與父親在法律上成為對立的兩造。

 

無花果的心聲提醒了我們,每個家暴的案例都是獨特且複雜的,受害者在面對家暴時,除了需要法律上的保護,情感上的糾葛也需要被同理,正如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個家暴的受害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需要我們以更溫柔的心去理解。

 

建立一個更安全、理解和支持的環境,有賴社會上對於家暴議題的關注,推薦您前往收看《我們如何從有毒關係走出?9位遭家暴朋友的分享》,進而鼓勵受害者能夠勇敢尋求幫助,並為他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護。

 

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點我求助通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