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社區,實(食)物銀行改變生活的力量
社安月月聊

結合社區,實(食)物銀行改變生活的力量

『長期獨力照顧生病父母和兄長的李小姐分享:「在實物銀行領用奶粉、尿布等物資,把省下的錢拿來繳電費和看診……很感謝社工和慈善總會一路陪伴,同時給我精神上的鼓勵。」』(節錄自高雄畫刊202205報導)

 

截至112年,台灣實()物銀行的服務網絡已擴展至280個據點(地方縣市政府自辦),從偏遠的部落到遙遠的離島,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提高實物給付的覆蓋率,是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的重要指標,鼓勵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增加服務據點,而且與社會福利中心密切協作,以確保能就近為民眾提供服務。實()物銀行對低收入家庭、中低收入者、經濟困難或緊急需要幫助的個人和家庭至關重要,它們提供的不僅是飲食、日用品等物資,還有及時的援助和支持。在111年度,實()物銀行的受惠人次超過了271萬,展現了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力。

 

深入台灣各個角落的實()物銀行,在緊密交織的社會安全網中扮演核心的角色,它們不僅僅是物資分發的單位,還肩負起了更加深遠的社會責任,在提供食物與基本生活物資的同時,實()物銀行已成為推動社會福利發展的關鍵據點,它們如同一個個前哨站,不只是在物資短缺的時刻提供救援,平時更進行預防性的福利工作,積極地辨識社會中可能被忽視的需要,並及時給予關懷與支持。

 

在鄉村地區,實()物銀行的功能轉化為社會與經濟的引擎,它們不僅抗衡了貧窮與老化所帶來的衰落,更通過生活技能培訓和資源整合,增強了社區成員的自給自足能力。對於保存當地文化,加強社區聯繫,以及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發揮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在原住民部落中,實()物銀行扮演著保存文化與傳統的角色,不僅關注食物的分配,更注重於如何尊重和融合原住民的生活哲學。通過與部落長老的合作,實()物銀行能夠有效地對接部落內的特殊需求,並以此為基礎開展適地適人的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實(食)物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許多原本穩定的供應鏈和志願者網絡受到衝擊,但這些機構迅速適應並創造出新的「物資包」、宅配服務模式,以應對這場全球性危機,社區實(食)物銀行不僅服務不中斷,還創新了更多與地方緊密相連的方式,如透過網路社團募集資源,邀請更多的社區廠商與民眾加入網絡,以維持資源的持續供應,並確保援助及時地到達有需求的人手中。


 

透過教育活動和公共宣傳,實()物銀行加深了大眾對食物浪費問題的認識。它們與當地農場、雜貨店和企業合作,避免浪費那些即將過期但仍然可以安全食用的食物。這不僅讓人們重新思考食物的價值,也強調了社區共享的重要性。

 

()物銀行已經成為社會安全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提供緊急援助,更積極的優化與提升服務,像是冷藏與冷凍設備的增購,以利生鮮蔬果的保存,同時也增加食物與營養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或是提供嬰幼兒尿布、女性生理用品、紙尿褲與看護墊等,貼心的照顧了不同族群的需求。有實()物銀行據點,結合「兒少教育發展」政策,擴大社會福利的效益,有深入偏鄉與部落的「物資行動車」、「行動柑仔店」,機動地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另有配合環境空間較小而生成的「迷你食物銀行」,以一台分享冰箱與三台貨架的配置展開服務,持續不斷進化和創新的實()物銀行以及與社區力量的結合,不僅為受助者提供生存的基礎,更持續提升服務的便利性與友善度。

 

社區的共融和支持是社會政策成功的關鍵。透過民間機構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全社會的參與,實()物銀行展現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借助這種力量,社會安全網亦將更加的綿密與強軔。

 

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點我求助通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