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越嚴越聽話嗎? 嚴厲管教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社安月月聊

管教越嚴越聽話嗎? 嚴厲管教對兒童行為的影響

日前,一位知名的兒科醫師在社交媒體上以「我打了我的小孩」為題發表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他坦承自己對兩名兒子實施體罰,包括打耳光、罰跪、踹胸等行為。這件事震驚了社會大眾,也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為何一位專業的兒科醫生,在溫柔治療其他孩子的同時,卻對自己的孩子採取極端的體罰方式?

 

在地方政府家防中心介入調查後,認定醫師有管教過當、涉嫌兒少虐待的情況,隨後將3名子女交付爺爺奶奶照顧,並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裁處該名父親接受強制性親職教育460小時,以提升照顧能力,並評估連結心理輔導、親子諮商等資源,協助降低親職教養壓力、修復親子關係。

 

新聞事件落幕了,然而,此名醫師及天下父母漫長的教養之路仍需繼續前行,即便是專業人士,也會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挑戰,有時可能因為照顧壓力、家庭狀況,或者對父母角色的過度期望而偏離正確的教養模式,然而,這並不代表體罰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經常得面對挑戰,其中一大難題即是如何教育孩子,傳統「不打不成器」的觀念仍然深植於許多家庭,被視為教出聽話孩子的圭臬,這種信念認為透過體罰能夠使孩子更守規矩、成為社會上的優秀人才。

 

不論您是支持嚴厲管教或是對其存有疑慮的父母,都推薦您閱讀「人本生活-人本教育札記」專欄文章「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聯」,希望透過專家觀點,帶您破解嚴厲管教的迷思。該文章首先強調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的虛偽,指出嚴厲的管教方式可能給兒童帶來負面的影響,這是為人父母者亟需正視的問題。

 

作者吳佳芸博士引用豐富的研究資料,深入剖析嚴厲管教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包括情緒支持不足、安全感受到損害等問題,這些研究成果提醒我們,嚴厲的管教方式反而可能成為兒童問題行為的源頭,反映在社交、攻擊、注意力和退縮等方面。

 

接著,文章深入探討為什麼父母會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引用社會學習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往往是觀察、學習、模仿他人的結果,解釋了為什麼嚴厲的管教方式容易代代相傳,除了學習來自父母的攻擊性行為外,文中還提到親職壓力、心理健康、成癮行為、家庭功能和童年經驗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導致父母採取嚴厲的管教方式。

 

在談到童年經驗時,作者指出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過去的經歷,如父母離婚、目睹家庭暴力等,會增加父母採取嚴厲管教方式的機會,這種從負面童年經驗到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需要被關注和打破。

 

文末,作者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積極的觀點:父母的心理健康在負面童年經驗和嚴厲管教之間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若父母能夠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透過自我覺察、專業協助等方式,採取比較正向的教養方式,就有可能打破從負面童年經驗轉換嚴厲管教的惡性循環。

 

此一觀點鼓勵父母在面對教養孩子挑戰時,不僅要注重孩子的需求,更要關心自身的心理健康,此點與社會安全網布建多元服務資源相契合,父母在照顧孩子時若遇到問題,超出身心負荷,可以主動尋求社會安全網的支援,如兒少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提供親職指導、喘息服務、育兒指導服務等,以協助減輕照顧兒少的壓力,保持與兒少正向互動的關係,透過社福資源不僅可以協助父母更好的理解和應對孩子的需求,同時也提供了一個開放、支持的空間,讓父母能夠共同學習、分享經驗,並建立更健康的教育方式。

 

本期推薦好文「嚴厲管教與兒童問題行為的關聯」,透過專家研究實證結果,為家長提供實用的建議,期待能為您帶來更多關於教養的啟發與思考;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的教養方式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讓我們攜手致力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家庭注入更多溫暖和理解,共同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尊重的教育氛圍,並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茁壯。

 

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點我求助通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