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危機:超過70%患者不就醫 公視-有話好說 專家面面觀
社安網主題 老人憂鬱

老年憂鬱危機:超過70%患者不就醫 公視-有話好說 專家面面觀

你曾面對家中長輩甚至是已邁入老年階段的自己,心情總是陰晴不定,常喊腰痠背痛、失眠胸悶或是腸胃不適,卻總是找不出原因嗎?這些症狀也許不是身體衰老出了問題,而是心理生病了。本集公視《有話好說:老年憂鬱危機,超過70%患者不就醫》邀請到了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臺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多位專家一同探討台灣老年憂鬱症問題。

老年憂鬱症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性的議題,需要整體社會的共同努力來解決。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全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有16.3%的人患有憂鬱症,透過長期問卷追蹤調查,並比對就診紀錄等大數據交叉分析後發現,在台灣眾多患有憂鬱症的中老年人口中,僅有兩成的人願意就醫,其餘七成並不清楚自己患有憂鬱症,或是抱持懷疑態度不願就醫診療。而這其中又有許多是透由其他疾病的問診後才被診斷出來,可想而知,台灣對於老年憂鬱症的認知與了解相對不足。

該研究指出,就醫可近性高達83%,然而在接觸醫院、診所如此便捷情況之下,為什麼老年憂鬱症狀患者卻僅有27%的人願意就醫,甚至最後接受治療的患者只剩下16%呢?

國衛院高齡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表示,多數患者的病識感不足,不認為自己有生病,或是覺得病症輕,不必如此嚴肅看待;另一方面則是不願承認自己患有心理上的問題,否認自己有精神疾病。因此,我們更需要透過教育和宣導,提高公眾對於老年憂鬱症的認知水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治療的必要性。面對高齡長者自身態度的消極,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李龍騰也說道,家人的支持與對老年憂鬱症的了解及態度至關重要,透過家人與醫生的溝通,循序漸進地往專業科別治療,可以減少患者對於憂鬱症治療的排斥感。

相較於與家人同住的高齡長者,照護機構內的憂鬱症患者百分比又再更高了。除了缺乏家人的陪伴,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認為,家人不願積極的陪同也會影響到後續就醫治療的成效。如2020年以來面臨疫情的考驗,高齡長者的心情也大受影響,不論是家人的探視減少,團體活動的停擺,甚至要定期快篩的情況下,情緒壓力指數都上升了不少。如何提高並加強家庭和社區的支持與關懷是一大課題,需要推出更多完善的政策措施,來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隨著年齡漸長,到底是老了身體衰弱還是憂鬱?長者在退休後身心都會加速退步,若長期缺乏人際互動與身體的活動量,不只體能上日漸衰退,行動力下降之外,還會有肌肉流失的問題產生,最後可能演變到失能的結果。我們可以鼓勵長者多多動手做家事,把生活的日常當成身體的復健,減緩退化。同時,也讓他們參與社區的社團活動,與年齡相仿的同儕們一起進行靜態活動活化大腦,動態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相互鼓勵,增加自信,幫助他們維持好心情。(推薦閱讀:老人抗鬱關鍵三訣:心、要、動)

老年憂鬱症並非一時的情緒低谷,而是難以言喻的心靈負擔。在年老之際,他們面臨的不僅是身體的衰老,更是心靈的孤獨與無助,家人的同理與陪伴,是他們迷霧中的光芒。定期的交流與傾聽他們的聲音,經由身體、情緒、認知三個面向的症狀去觀察長者的心理是否籠罩了憂鬱的陰霾,及早接受專業的輔導與治療,都是他們擺脫老年憂鬱症的機會。

正如James Hollis在《Finding Meaning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How to Finally, Really Grow Up》書中說到:「年老並不意味著生活結束,而是另一段新旅程的開始。」老年憂鬱並不是終點,只要願意踏出就醫的步伐,配合治療,老年憂鬱症患者仍然可以過上充滿意義與快樂的晚年生活。

老年憂鬱症的問題不僅影響到個人身心的健康,對社會與家庭也有深遠的影響,通過專業的醫療與家人的支持,可以幫助他們戰勝憂鬱,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讓我們一起關心高齡長者的心理健康,為他們帶來溫暖,共同擺脫老年憂鬱的陰霾,迎接嶄新的生命旅程。推薦您收看本集公視《有話好說:老年憂鬱危機,超過70%患者不就醫》更深入的了解老年憂鬱症的議題。

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點我求助通報】